第241章 河口寨(2 / 3)

风流大宋 林二虎 2308 字 2个月前

,提出沧州境内水多,原先的水军需要扩充并提升战斗力。所以,海边的海港,它的性质只是军港。这些水军重新训练起来了,就不能只是在内河里行动,必须要到海面上去闯荡闯荡。而这军港停什么船,就都由我说了算了!”

当然,秦刚现在在沧州的步子迈得这么大,一是有了流求那里的资源底气,二也是发现河北这里的底子实在是差,按部就班地来,不知要到猴年马月。反正眼下的皇帝也是个想要功绩的,借着当前还得信任,有些事情可以搞搞大跃进。

当然,想法是有了,对于沧州的河道水路,还是需要实地考察一番。

秦刚带了金宇与顾大生等人,还有暂时选拔出来的一小队禁军组成的卫队,从州衙出门,很快就上了从州城穿城而浮阳河堤岸。

今年沧州的冬雪并不多,行人常走的道路上已经不再存在,仅在不怎么走路地方还剩下薄薄的一些残存的冰雪。

“今年的冬雪不大,就怕开春之后会有旱。到时候,沧州就算是没有了水患,却怕是来个旱灾。”金宇却是忧心忡忡地说道。

秦刚心念一动,想到了这两天翻看的前些年的本地公文,就弯下了腰来,细细地看着地下的堤坝泥土,立即掏出了随身携带的匕首,在地上使劲地挖掘了起来。

众人不知何故,都只在一旁看着,只见地面表层略有一些冻硬,但掘开了之后下面便是松土,几下就挖出了一些,秦刚抓起一大团泥土,在手上慢慢捏开,于是便看到了混在这土里的,却是有三四个长条状的虫状东西。

“此为何物?”顾大生饶有兴趣地伸过头来问道。

金宇却是脸色大变:“蝗虫卵!”

“正是!”秦刚点点头,又是顺手一指眼前往河道而去,因冻土而有些开裂的河滩之地,眼力好的人,几乎可以看得出那里密密麻麻的布满了小洞,“这里不算多,那里更厉害,全都会是蝗虫卵!”

顾大生等人虽然认不出蝗虫卵,但是却都是听说过蝗灾的威力!

大家的脸色都迅速地由晴变阴,再一看这里一片之地上数不清的小洞,都在心底盘算着,这里该会有多少蝗虫?!

“我看过州里的文书记载,这些年里,河北的蝗灾差不多一两年就会有一次。所以每一年,即使是规模不大,蝗虫总是会留下这些卵种下来。而蝗虫卵都是喜干怕水,一般情况下,只要入冬雨雪大些,开春后,河水漫滩,下面的这一大片,能有足够的水淹着,就不太会孵化出来,那就不需要太多担心。”秦刚如此的侃侃而谈,倒没有让他身边的这些人惊讶,他的广博知识早就成了大家习以为常的事情。

金宇却是考虑得更多:“按修撰说的这样子来理解,今年河北的雪不怎么太多,眼看着开春之后,只要旱情加重的话,那么这一大片地方上的蝗虫就都要出来了么?”

秦刚点点头,从土中捏出一条虫卵,说道:“而且,你们要知道,这一条并非就只会出来一只蝗虫,而是一只卵鞘,从它的里面,其实是能够孵出几十只的蝗虫!”

顾大生听了更觉触目惊心,忙说道:“我看秦先生刚才掘这土也并不怎么费劲,既然知道这蝗虫产卵在此,为何不组织百姓与军队,让他们来挖了这些虫卵呢?”

“挖?”金宇倒是一指这条大堤,“都挖下去,这条堤不就毁了?再说了,人力去挖能挖出多少?除了这里,还有沧州城外,还有那么多的农田、那么多的荒地、四野八乡里的滩头河沟,都挖得了么?”

“蝗灾不得不防!未雨绸缪之事,做了总比没有准备的好。”秦刚叮嘱金宇,“几手准备一起做,一是河北受蝗灾祸害多年,可向民间征集灭蝗手段;二是给菱川书院去信,问他们那里可有相关研究,有的话赶紧给支援个办法;最后就是落实海运,只要海运通道畅通,大不了最后依赖从流求买粮食,也是一个解决的方法。到时候,旱灾、蝗灾一旦起来的话,也不会只有河北一路,而辽国的南京道也逃不掉。沧州这里粮食够了后,还可以转卖别的地方,还可以多赚一笔。”

“谨遵修撰的吩咐!”

浮阳河往西是连通着黄河北流,向东则一直流向渤海。

一行人又趁着时日甚早,便沿着北面的河堤向东出城而去,顺着浮阳河入海的方向一路疾驰。

沧城城以西的地方,多是常年河流冲积的泥沙堆积,又因为靠着海近,大多都有些盐碱化,早先此地的农民也摸索着种了一些耐盐碱的作物。倘若常年坚持下去,也算是能够渐渐地改善这里的水土。

但是,由于宋辽边境的形势所迫,在河北地方官员坚持的“水长城”策略之下,多年放任这里的黄河泛滥。大约每两三年,便会有一次黄河水到处漫流,从而令这里的庄稼都无法正常种植,低洼之处便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塘坑,地力退化严重。

原有的农民大多都慢慢地迁走,形成了大片的无人区。为了边防考虑,这里便就沿着浮阳河的两岸种上了一片片的柳树与榆树。

一行人很快便来到了河流的入海口。

“在这里建个军寨的理由非常充分啊!”秦刚指了指眼前一马平川的河口之地,“从河口到沧州城,这几十里的地方既无民居又无哨寨,万一辽人沿着海边行动,防御